散文写人生|那片金色的梭梭林 文图/张耀宇
立冬那天,一支东天山来的骆驼队途径景泰县上沙沃镇驼水村时,当地一名颇有名气的摄像师朋友跟随拍摄,晚上这位朋友给我发来了一些视频和图片,几乎都是沿路群众和企业老板给骆驼队赠送土特产的画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一段视频是我非常熟悉的面孔,四十出头的表妹夫张先
立冬那天,一支东天山来的骆驼队途径景泰县上沙沃镇驼水村时,当地一名颇有名气的摄像师朋友跟随拍摄,晚上这位朋友给我发来了一些视频和图片,几乎都是沿路群众和企业老板给骆驼队赠送土特产的画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一段视频是我非常熟悉的面孔,四十出头的表妹夫张先
苹果林枝头挂满鲜红的秦脆,淡雅高洁的北京菊迎着风沙傲然绽放,梭梭林郁郁葱葱,地下生长的肉苁蓉即将丰收……从新疆沙雅县、巴楚县再到泽普县,记者近日赴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一线多地看到,挺立沙头的植物,既有梭梭、红柳等传统沙生植物,也有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越织
眼下是内蒙古防沙治沙秋季造林窗口期。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当地抓紧栽种梭梭、花棒等治沙苗木,同时引入无人机运输,治沙效率大幅提升。内蒙古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2202万亩、防沙治沙5000万亩。甘肃依托“三北”工程建设,聚焦黄河
眼下是内蒙古防沙治沙秋季造林窗口期。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当地抓紧栽种梭梭、花棒等治沙苗木,同时引入无人机运输,治沙效率大幅提升。内蒙古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2202万亩、防沙治沙5000万亩。甘肃依托“三北”工程建设,聚焦黄河
眼下是内蒙古防沙治沙秋季造林窗口期。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当地抓紧栽种梭梭、花棒等治沙苗木,同时引入无人机运输,治沙效率大幅提升。内蒙古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2202万亩、防沙治沙5000万亩。甘肃依托“三北”工程建设,聚焦黄河
秋风送爽,荒漠植绿正当时。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各旗区秋季造林工作正火热推进,而就在此时一项历史性突破传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成功突破一亿亩。 这片曾被视为“造林禁区”的极旱荒漠正以金秋新绿与亿亩丰碑书写着中国北疆的生态传奇。
在张掖市临泽县的北部荒漠地带,“高压注水开穴法”正刷新着干旱区造林的速度与质量。只见工人们用高压水枪垂直喷射沙面,一个个深约20厘米、直径8厘米的标准种植穴瞬间形成。紧接着,搭档将梭梭幼苗插进穴洞,轻轻一压一封,一棵梭梭即刻种植完成,前后用时不到5分钟。
今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正破浪前行。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两山”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指引着中国“两山路”越走越宽。
5月13日,明媚的阳光播撒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飞播区,茂密的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正穿行在林内,一边查看灌木林的保护和长势情况,一边细致地做着记录……
19世纪初期,考古学家发现了隐匿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布依村。因其地理位置极度偏远闭塞,这里的人们长期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最后的沙漠部落”之名由此而来。1989年,新疆于田县设立达里雅布依乡,为这片神秘之地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达里雅布依人也从此告别游
在新疆广袤的沙漠与戈壁地带,治沙工作始终是生态保护的核心议题。提及耐旱耐寒植物,许多人会首先想到仙人掌——这种能在干旱荒漠中存活的植物,似乎天生是治沙的“好帮手”。尤其近年来,部分经过驯化的“耐旱耐寒仙人掌”进入公众视野,更让不少人疑惑:新疆冬季严寒,若选用耐
9月的民勤,烈日灼烤着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一片片今年春季刚栽的梭梭苗,正在人工拉水浇灌后迎风挺立。黄沙渐退,绿意初萌,一个身着迷彩服、脚蹬黄胶鞋的身影正弯腰查看根系生长情况,风沙吹得她眯起眼睛,却掩不住眼底的光亮。
9月的民勤,烈日灼烤着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一片片今年春季刚栽的梭梭苗,正在人工拉水浇灌后迎风挺立。黄沙渐退,绿意初萌,一个身着迷彩服、脚蹬黄胶鞋的身影正弯腰查看根系生长情况,风沙吹得她眯起眼睛,却掩不住眼底的光亮。
2025年9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凝聚全球发展共识、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繁荣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中外嘉
微风卷绿浪,草原暗花香。8月的敕勒川草原郁郁葱葱,水草茂盛、牛羊成群。10年前,如果来到这片区域,却只能看见矿坑与沙石滩。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访活动,记者看见了以敕勒川草原蜕变为代表的内蒙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